《攻柔拳术》书摘

 

 
 
    泉州少林寺是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少林武术千百年来不间断地传承至今,并传播到东南沿海地区,甚至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秘密流传,在民间影响广泛深远。
    南少林武术内容丰富,套路繁多,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闽浙交界地带的苍南地区“攻柔拳术”就是南少林拳术流传民间后,经民间拳师不断演变、创新而形成的风格独特的一个拳种。
    攻柔拳术,原名“南拳刚柔法”。它发源于福建省泉州少林寺。据传,清朝时期,劫后余生的少林武僧被迫流落民间,散走四方。其中有位高僧雷行和尚逃至平阳萧江渡口,巧遇艄公,得到了好心艄公的帮助,便落脚于平阳萧江一带,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艄公的儿子,同时广收弟子,以其拳术之长“南拳刚柔法”授之。
自明清以来,金乡一直是闽浙军事重镇,城内百姓习武之风盛行,南拳刚柔法经金乡籍南拳名师陈承庚、陈萃涛的传播,已成为温州地区重要的南拳拳种之一,也为南少林武术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苍南县南拳攻柔拳术协会组织寻根溯源的史实考察,还进一步搜集和整理了南少林武术文化等有关文献史料。《攻柔拳术》一书的出版,为今后对这一拳术的继承研究,搭建起一个很好的平台。
希望有更多热心人士继续来挖掘、整理南少林武术文化,为促进南少林武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而努力。
 
前言
 
    攻柔拳术是温州南拳主要流派,在 19—20世纪广泛流行于浙南各村落,是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健身武术。随着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温州攻柔拳术的练习者逐渐减少,加上师徒口传心授的保守教学方式,攻柔拳术的传承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数百年来一直处于封闭的发展状态;由于老一代拳师年岁已高,温州攻柔拳术濒临失传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积极挖掘、整理攻柔拳术,使濒临失传的攻柔拳术得以发扬光大,尽可能地利用拳谱资料探索攻柔拳术的来龙去脉,一直是老一辈拳师的夙愿。但现有的环境和气氛,使得攻柔拳术很难谈发展。攻柔拳术作为传统武术之一正在逐步远离大众的视线,濒临灭绝的危险。
 
    随着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攻柔拳术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有些老拳师弃武经商或没有让攻柔拳术在自己手上继承下去;有些老拳师生活条件相对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几乎不再以授徒为生;很多老拳师甚至连自身功夫都大部分遗忘了;口头歌诀支离破碎,无文字、无图片、无录像留于后世,部分拳谱几乎烧毁殆尽。旧社会讲“穷文富武”,意思是富家子弟有闲钱和时间学武,因为专业练武也要三年才能小成,十年方可大成;而现在往往是穷人家的小孩学不起武,富家子弟吃不了苦,也学不好武。
    古镇金乡有600多年的文化积淀,攻柔拳术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我们没有理由将它遗忘!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攻柔拳术作为金乡地区重要的拳法流派之一,应该得到发扬光大,为全民健身作出应有的贡献。
    武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舞蹈,武术是强身健体的运动,跆拳道、空手道、泰拳、菲律宾拳大都出自中国的武术,但是跆拳道、空手道、泰拳很多年前就已经走向世界舞台,为这些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商业价值,源于鹤法的李小龙截拳道也早就把中国的武术流传到海外。其实,现在的世界已经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神秘的东西最终也要走出去,固步自封,牢牢地控制在手里,不仅不利于武术的传承,更不利于本门派的发展。
    多年的寻根之路,艰辛而又快乐,在走访温州、瑞安、苍南、平阳攻柔拳术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攻柔拳术传人们都坦诚相待和热心讲解,加强了交流和沟通。在众师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热心帮助下,《攻柔拳术》一书终于付梓。本书主要介绍了金乡地区原传攻柔拳术的历史,以及攻柔拳术的特点,富有实战与健身价值。
    真心希望攻柔拳术与其他南拳流派能在新的时代摈弃旧观念,携手发展,开创南拳健身的新天地。
 
陈连君
2014年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攻柔拳术传承脉络概述
    第一节 攻柔拳术的渊源
    第二节 李南琴:金钱会“第四条好汉”
    第三节 陈张坤:把攻柔拳术从城外推向城内
    第四节 陈承庚与陈萃涛:温州攻柔拳术的推广人
第二章 攻柔拳术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攻柔拳术的特点
    第一节 攻柔拳术核心口诀
    第二节 中台的内涵与价值
    第三节 老拳谱中的“论说筋力”
    第四节 攻柔拳术的呼吸与发声
第四章 攻柔拳术基本手型、步法、桥法及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第一节 基本手型、步法与桥法
    第二节 攻柔拳术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第五章 攻柔拳术的桩功与内劲锻炼
    第一节 攻柔拳术的桩功锻炼
    第二节 攻柔拳术的内劲锻炼
    第三节 攻柔拳术中秘而不传之功法
    第四节 攻柔拳术“劲”的分析
第六章 攻柔拳术套路介绍
    第一节 古拳谱记载的攻柔套路
    第二节 礼拳与中台
    第三节 五步与括挑
    第四节 六十四式劲力拳与杨花墩
第七章 攻柔拳术两种常用的实战训练与盘拳
    第一节 攻柔拳术两种常用的实战训练
    第二节 攻柔古拳谱中记载的盘拳
第八章 攻柔拳术“桥上手”擒拿术
    第一节 攻柔拳术主要招术与常用技法简介
    第二节 攻柔拳术的常用技法破解招术
    第三节 攻柔拳术的技击分析
    第四节 攻柔拳术擒拿与反擒拿分析
第九章 辅助功法与跌打损伤急救方
    第一节 辅助功法
    第二节 跌打损伤药方
第十章 攻柔拳术疑难问答
 
1. 本书技法以民国时期手抄本与20世纪80年代金乡国术馆《南拳刚柔法大观》为
依据,史实部分参考了苍南、平阳的部分地方文献。
2. 书中涉及的部分套路与人名,按照蛮话或金乡方言音译。
 
 
第一章 攻柔拳术传承脉络概述
 
第一节 攻柔拳术的渊源
    平阳、苍南位于鳌江流域,扼浙闽边陲,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温州南拳的主要发源地,自古有温州南拳“拳窝”之称。根据地方志,五代时期,今天钱库镇望里逊湖一带有节度使林倪隐居于此,传授一些吐纳呼吸之术。
    据《宋史 ·选举志》载,宋时武选,考试科目,武有步射、马射、马上武艺等。南宋偏安一隅,为保家卫国,平阳武坛第一次出现空前盛况,在此一个半世纪,先后考中了100多名武进士、 12名武状元。南宋绍兴八年( 1138)恢复武举考试,第一个武状元就是金乡坊下人陈鳌,授东南第八将。后三年,其弟陈鹗亦状元及第,授东南第十将。其父陈文(原为韩世忠部下水军将领)尝诫二子曰,世治习学,世乱学武,建功保国,系此时也。除陈鳌、陈鹗考上武科状元外,还有金舟乡项桥(今钱库镇项桥)人项桂发,于南宋淳祐四年( 1244)中甲辰科武状元,官循州、雷州二州知州。可以想见,武状元光宗耀祖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宋代以来江南垟习武之风大盛。
    但古代武状元主要精于骑射与力量,并且因政治需要远走他乡,在江南垟宗族族谱里并没有武艺流传家乡的记载。因此,在金乡、钱库地区,考中武状元的事迹只是调动当地村民练习武术的积极性而已,与攻柔拳术的产生几乎毫无关系。
    明洪武年间,金乡建卫,鳌江流域以南成了军事重地,嘉靖年间,闽浙沿海屡遭倭寇侵犯。为了抵抗倭寇,保家卫国,各地招募的勇士来温加强防倭抗寇,北方拳艺戚家军的训练方式传入温州地区。特别是嘉靖年间内家拳的传入,在民间也有少许流传。温州瑞安人陈州同为当时名家,其内家拳在瑞安一带秘密继承。明代“倭寇”的侵扰,戚继光和俞大猷曾经驻扎于闽浙一带,这使得驻守在当地的士兵有可能把这些“军体拳”留传于闽浙一带。浙南地区流传的南拳及棍法便明显地具有“军体拳”的特色,以“三步、四步、五步”的命名也体现了军队的训练形式。
    《南拳刚柔法》拳谱记载“礼拳”的一段掌故:
    古朝时有位达摩老祖奉燃灯古佛之命下凡,劝善以正为人之道矣,知人心浮浇焉能觉悟,达摩老祖无奈,设法相诱,广著拳书相授世人,世人则欣然乐从,试则刚强,练则坚固。于体力精神方面骤觉增进,后逢达摩老祖旋回面天,谒见燃灯古佛,问以何法相劝,达摩老祖面有惭色,无词以对,乃起文武手以恭礼,而古佛早已明了,遂问今尚有何人在凡嗣授,达摩老祖仍不敢答复,提左足以示,古佛曰:乃白鹤焉。对曰:然也。古佛曰:彼何如授法?对曰:先授拳法,后教修炼。古佛曰:妙哉,斯法,而后人人可以成道矣。故先者之拳,每逢练习即以手请足提,是名达摩见礼,固不忘祖授之意也。
    ……
    其实,这种少林拳法借达摩创拳与武当借张三丰创拳有雷同之处。
但攻柔拳术礼拳的掌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攻柔拳术源于福建南少林。虽然南少林具体是在莆田还是泉州还没有定论,南少林是一座寺庙还是闽地寺庙总称也还没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南少林就是在福建,南拳刚柔法本质上属于少林刚柔法。
从达摩老祖与燃灯古佛的对话看,“古佛曰:乃白鹤焉。对曰:然也。”攻柔拳术或许是一种原始的白鹤拳法。
    笔者在考察南拳中攻柔、鹤法、刚柔和五支的来龙去脉,发现都有南少林武术向外传承的一个过程。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是宗谱记载。
    清初的时候南少林被毁,具体原因现在也没有准确的定论,但传说和现在的历史研究推测,都是跟清廷镇压民间起义力量的政治因素有关。在民间传说中,清代少林和尚因反清复明,屡遭清廷围剿,福建少林寺更在围剿中被烧燬,寺内僧人虽抵死反抗,但终于事无补,战死者众多,生还者一般都是武艺高强的武僧。历来武林之事为人们口耳相传,未见于正史,甚至可能连野史都算不上;南少林五祖轶事之端倪可见于清乾隆时期蔡永蒹所着奇书《西山杂志》,书中言道:“乾隆二十八( 1763)秋,诏焚泉州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
    如果1763年南少林毁于大火,武僧被迫流落民间,散走四方,那么,浙南鳌江流域一带便是少林武僧避难的选择。因为,明清时期,浙江福建经济贸易相对频繁,尤其是鳌江流域处于浙闽交界,自古就有福建人口迁移定居的传统。因此,鳌江流域就留下了许多南少林武系的种子。其中有位高僧流落至浙江平阳萧江一带,这个高僧就是在民间传授攻柔拳术的始祖——雷行和尚。
    传说南少林被焚后,雷行和尚逃至平阳萧江渡口,巧遇艄公,得到了好心艄公的帮助,便落脚于平阳萧江一带,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艄公的两个儿子,以“攻柔拳术”授之。此后,攻柔拳术不断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清咸丰年间,满清王朝镇压了太平天国和广东、福建一带的武装起义,反清的残存力量纷纷转入地下活动。雷行和尚的身份到底是当时反清的天地会成员还是和尚已无法考证。民间也有一种说法,为了纪念南少林的劫难,把攻柔拳术称为“公仇”或“功
仇”,寓意为公共的仇恨或功夫人的仇恨,这也为攻柔拳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光绪年间,有人撰写过一部通俗武侠小说《万年青》,书中有“五枚大师”、“至善禅师”、“白眉道人”、“洪熙官”、“方世玉”等虚构人物。自是,有关创始人为“尼姑”或“和尚”者,越说越怪诞,越传越离谱,以致攻柔拳术的真正历史源流,反而逐渐湮没不彰。
 
 
第二节 李南琴:金钱会“第四条好汉”
    攻柔拳术与金钱会起义有一定的关联。
    道光二十年( 1840),****战争使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后不久,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战火燃烧大半个中国,影响所及,平阳钱仓也在朱秀三、赵起领导下组成了金钱会,以期策应太平军入境。
    金钱会秘密活动开始于咸丰初年,自咸丰八年( 1858)正式成立,到同治三年( 1864)余部“红布会”失败止,历时7年之久。会众十万余人,其中有组织的武装也达万人以上,势力及于浙南和闽东北地区,是近代浙闽边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金钱会组织是以朱秀三、赵起为首的八个首领的异姓结拜兄弟的江湖义气式群众组织。
    朱秀三(?— 1861),爱好弄枪使棒,原是朱家站一带(在凤江乡)富户子弟,祖上有田 300亩,变卖后迁居河前(今湖前镇)。朱秀三率领义军驻于瑞安县城东郊莘塍一带,遭清廷闽浙总督庆端调集秦如虎、张启煊等诸路大军进击。朱秀三与主军联系中断,且战且退,及至董田河边,见敌强我弱,无力抵挡,又不甘就俘,遂挥枪刺死敌军后自刎,未死,跳入河中自溺。
陈成开(1800—1861),原名国祥,号柳村,北店村(在江山乡)人,鸦军中拳棒教师。能读书识字,曾在江南设拳坛传授拳棒多年。无子女,只有一养子正强,从邻村王姓过继。朱秀三与陈成开肝胆相照,素知他为人刚直,嫉恶如仇,便邀他加入金钱会。陈成开带正强入队,编入朱的麾下。在各次战斗中,陈成开武艺超人,又骁勇善战,在部伍中很有威望,受到赵起、朱秀三等首领所钦重。在莘塍激战中,陈成开与朱秀三失散。父子遂背靠背站于小桥上,应付前后夹攻的来敌。敌军守住桥头,不敢近身,遂呐喊放枪。陈成开父子身中数弹,鲜血染衣,仍坚持到近午,听得儿子喊:“阿爸,我不行了。” 他回应:“要顶住,孩子!正强却已因伤重落水淹没。成开须发开张,挥刀向前,劈死几名敌军,冲出一条血路。又独身鏖战至日晡,后脑被砍一刀,仰天高呼道:“数十年工夫,一旦失手。可惜啊——”遂死。
     ……
    攻柔拳术与金钱会的联系,目前可知的是从李家垟村李南琴开始。
    李家垟村,李姓祖先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由福建莆田县白塘乡垟尾村李角地方迁来,是村境内定居最早的村民,村名即依姓氏而定。
李南琴(约生于道光初年),名宗岱,以字行。家里颇有积蓄,青年时受到乡邻欺侮,发愤从江西垟阿创老师习武。三年间,为招待老师卖去 10多亩田,杀过一头牛。那日老师不在,师母坐着对他说:“你来,我用老树盘根法(此法就是现在攻柔拳术中的气贯丹田、落地生根法),让你尽力推搡,看推得动不?”他使尽全力,师母分毫不动;而师母一甩手,李南琴却踉跄倒地。当晚,师母斥责老师道:“南琴跟你三年,这样殷勤,你怎么还不传他真功夫?”此后,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李南琴尽得攻柔拳术之精髓,还有所创造和发挥。李南琴在练武中,从未脱离过农活。耕田时,把犁、耙、耖一起扛上田头,轮替使用;挑河泥不用扁担,两手各提一桶,在田塍间来往如飞。
    咸丰八年(1858),赵起在钱仓组织金钱会起义,李南琴参加义军,和陈成开一起担任拳棒教习,被称为“第四条好汉”。后来,义军在瑞安失败,首领牺牲殆尽,南琴只身逃脱,到飞云江边,在涂滩上找到一只搁浅的“马龙”(小渔船名),推到江面,用手代桨,划到对岸,连夜遁回家乡。乡团练要缉拿他,族长博斋便为他向团董杨配笺求情,配笺素闻南琴名气,要他当面试一路拳看看。南琴解衣使拳,腿起处,地面震动。配笺叹服,就同意给他保释。
    李南琴将武术传给了子弟乡邻,李家垟从此习武成风。其子李守汉、孙李步文等皆名闻乡里,生徒遍布邑内。鳌江以南民间流传的“老鼠会打拳,囡儿会划船”谚语,便是描述李家垟的民风。目前,李家垟的武术已经传到五世孙李其榜等。
    李守汉(1850—1927),李南琴之子,28岁开始设坛,所授学徒遍及江南垟、江西垟、江北,金乡名拳师陈张坤、宜山名拳师应培环,都出于他的门下。有一次,垟底张(舥艚镇)某拳师素闻守汉的名气,特地请他去施教。当晚入门前,先以油菜籽铺地,想滑倒他以试其真功夫。守汉仍步履稳健,一落座,便连挥几手,打翻了这家前后来偷袭的三个儿子,撞翻了屏风。主人大惊请罪,献出重礼。守汉也不再计较,悉心传授拳艺。他继承了父亲南琴的武学家风,一向宽厚待人,只以武术自卫。
    在研习攻柔拳术之余,李南琴、李守汉父子还对攻柔拳谱进行了整编,此事从老拳谱中可见一斑:“是书于清朝金钱(会)时所失,后不得见,彼中有曰:传一不传二,传子不传兄,所以后人各起怒心,一代相传一代,一步留一步,一法留一法,此后故无名师相授。其命名何由,凡精神充沛体力勇壮,拳法纯熟其心中了了,是固刚(明)师之所谓也,现在是书为某所获特今设法重编,改为南拳刚柔法,若欲为名师者,须当朝夕诚心苦练,以劝善为主旨,不可将此法乱传,其最重要者,一不传歹人,二不传猛人,宜择其忠诚朴厚者方为妥善,同时当倾心教之。不得隐藏后步,而学者尤宜诚实毋得暗昧,而今某等不能罄心劝道,如有知识高而阅历深者,请为增加,希谨之慎之。”
    考查白鹤拳名师平阳垂杨柳庄温简荣(1862—1949)、刚柔拳名师平阳县万全浃尾杨绍水(1890—1968)二人学习武艺的经历,他们都先学当时普遍流传的攻柔拳,所以,可以推断攻柔拳术在李南琴时代已经零星传授于浙南地区,当然,这与他在金钱会义军中担任拳棒教习是密切关系的。
 
 
第三节 陈张坤:把攻柔拳术从城外推向城内
    陈张坤,字金学,金乡前半垟人。
    前半垟,民国《平阳县志 ·建置》作半阳,桥梁镌字为鹤洋。据当地《陈氏宗谱》记载,宋绍熙年间( 1190—1194),始有其名。盖其地小河环绕,犹如鹤形,名鹤洋(垟),俗称半垟。况生齿日繁,遂分为前后半垟。
    《陈氏家谱》记载:“……为人忠直,习卢山符法,又精拳术,从学门人数百有余,真吾族中之杰人也,生于清同治己巳年( 1869)十二月十二日,卒于民国辛巳年(1941)十一月十七日……”
陈氏家谱之陈张坤
 
    民间拳师学武的动机非常简单,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是因为宗族势力单薄或身体弱小而学武。尽管动机不都是很正确,但在民国时期江南垟宗族械斗劣风较盛的背景下,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加上当时农村的生活单调,村民设拳坛请师傅习武也成为一大乐趣,这些无疑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
    根据陈张坤长孙女回忆,其爷爷陈张坤身材瘦弱,据传只有80 多斤重,年轻时卖甘蔗遭人欺负,先向垟底张阿鹏老师学“矮马攻柔”,学艺一年,阿鹏老师令他投李守汉门下,但因门户之见,没有得到真传。
    陈张坤随李守汉学艺三年后,一次出外教拳,在开坛武术表演后,有不服气者过来搅局,要求推马,结果陈张坤遇上了人高马大的对手。经过这番挫折后,陈张坤变卖所有田产,哭着再拜李守汉为师,苦学攻柔拳术,终于得到真传,修得正果,武艺高超,名震江南垟。
    练武是个耗钱耗时间的苦活。陈张坤家庭条件还不错,为了学武变卖田产。为人师父,一般也不会像电视里演的那样仇视富人孩子,亲近穷人孩子;相反的,如果富人孩子本身资质好,又刻苦,品德也好的,师父更愿意倾囊相授。
    纵观攻柔前几代的传承,弟子一般是乡下富人家庭,也就是比一般家庭吃得好点,用得好点。这些富裕家庭,多数是以勤俭起家,由于他们在财富上的余力,所以相对来说,还能在劳动之余抽出时间练习武术。真要是穷得叮当响的家庭,一般也就学个三招两式的,若没有特别天赋是练不出高手的。
    民间都说陈张坤“吃神壮”,擅长符咒,这或与民国时期白莲教、圆通教以及平阳曹圣甫的同善社这一民间教派组织有关。陈张坤也有玩牌九的习惯,在金乡玩牌九的时候因赌资问题与人争执,全身胸背可任人击打;在炎亭买螃蟹时与人纠纷,任由扁担击打无碍。
    陈张坤由于身材瘦小,弟子刚拜其学艺时,总是不服,总想测试其功夫,但一交手就不得不服。
    陈张坤的徒弟较多,其中入室弟子和师傅的关系最为密切,但真正能得拳法真谛的也要靠习武者天性,其中,最为出名的有十几位弟子:云游和尚顾颜起(即师姑坪老大)、金乡陈承庚、金乡陈许会、楼下郑步周、黄判桥阿松、横溪阿吕,下汤阿鼎、后半垟许志明、下泽林孟庆、半垟陈银象、冯店冯佃开等。
    在陈张坤的众多徒弟中,这十几位徒弟比较全面地继承了攻柔拳术,尤其是陈承庚功力十分深厚,并且取长补短,开创了攻柔拳术在金乡城内的大发展。
 
 
第四节 陈承庚与陈萃涛:温州攻柔拳术的推广人
    陈承庚(1896—1944),金乡镇第八巷人,绰号糖蔗根,曾任平阳县国术馆馆长。陈承庚年幼时曾跟随云游和尚顾颜起学习鹤法,武术基础深厚,后与陈许会一起请李家垟李守汉来金乡开坛。
陈氏家谱之陈承庚
 
    由于李守汉当时年事已高,加上路途遥远不方便传授,便由徒弟金乡半垟陈张坤代为传授武功。此后,云游和尚顾颜起也向陈张坤学艺,大家便尊称云游和尚顾颜起为师姑坪老大。
    陈承庚深得陈张坤精传,以一手“将军出箭”绝技,闻名于温州地区。曾在温州茶山手劈石碑,在温州瑞安码头以空****夺四扁担,降服神力杨山枝(人称“铁扁担”,力大无穷,能挑起千斤货物,系瑞安码头头领),令其敬佩,当即拜师;以及在桥头林开坛时,用鲤鱼剖肚、将军出箭招术击败同时上阵的五虎兄弟而声名远扬。在拳术上,陈承庚苦心研练,不断完善攻柔拳术;例如改编“大四门”,自编“七步跳”套路,自创“三插手”招术等,使攻柔拳术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其门徒遍及金乡城内与温州、瑞安、平阳等地,如金乡陈萃涛、陈家堡陈连勇、金乡陈翔迪、金乡黄焕祥、金乡郑雨宁、金乡陈圣财以及金乡张长弟等。其中陈萃涛便是其门下最为杰出的弟子。
   
        陈翔迪                    黄焕祥                   郑雨宁
 
    1939年以后,张韶舞担任平阳县长,超征税收和兵员,老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终于激发民变。此时,正值国难当头,浙闽交界的平阳、福鼎两县的大刀会活动日趋活跃。
1944年3月8日,爆发了以董仁涨、蔡月祥为首的大刀会暴动。
    大刀会这一民间组织始于清乾隆年间,曾称“金钟罩”,系练武术、气功之群众团体。金钟罩师徒自诩气功运行后,犹如金钟罩身,刀枪不入。由于扰乱社会秩序,清朝廷将其视为邪教,予以镇压。至光绪二十年(1894),金钟罩死灰复燃,易名“大刀会”。
    董仁涨,又名董威光,民国四年(1915)生,自幼由乡人董炳振抱养。董家原住望里六板桥地方,后迁居钱库东街,因经营山货业获利,于大街后建了三间楼房,并置有农田数十亩。董仁涨在9—13岁时就学于钱库小学,15岁娶陈氏为妻,婚后即辍学从父经商。当时在讲究姓氏宗族的江南垟,董系小姓,为求护身保家,董仁涨拜望里乡北岙底阿成师傅学习拳术。由于他勤学苦练,拳艺颇精,出师后较有名气,拜其门下习武者颇众。
    董仁涨从小崇尚神道。据传10岁上生了一场大病,自称病中梦见神明授法,因得驱魔康复。民国二十七年(1938)光景,参加平阳曹圣甫(敷)的同善社,后求得恩职,即在家中的楼上设立社堂,为诵经念佛与礼拜之场所;并广收会徒,一面为人驱邪除病,一面课练拳徒,在乡村颇有影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夏秋之间,闽东同善社组织大刀会进行暴动,曾派人来江南、南港一带串联。闽东霞浦、福鼎等地大刀会暴动被国民党政府镇压后,一些大刀会头目即潜来江南进行秘密活动。平阳县长张韶舞闻报后,即令宜山区长倪鸿章前往查办。董仁涨闻此消息,深恐累及,后弃家潜逃福鼎大嵛山,不久转至南麂竹屿。
    当时,浙南沿海各岛屿均为日寇势力控制,闽浙边区和平救国军(俗称“乌军”)蔡功部盘踞于福鼎县属的大嵛山,在岛上成立了维持会,并向南麂岛派驻伪军(乌军)。飞云江口的幽头屿至鳌江口长腰、琵琶山一带海面,有王金仙、林革民等股海匪把持,经常劫掠商船和岛屿山民。在内地,国民党当局,声称抗战已进入第二阶段,自1936年实施兵役法令以来,征兵数额逐年递增。1942年,省方发征兵竞赛办法,平阳县派额5148名,占现役壮丁8%,许多青壮年被迫逃到南麂岛。董仁涨审时度势,设坛招徒,声言天下纷争,世临劫难,只有皈依我佛,虔诚礼拜,专心修炼,严遵戒律,自有神灵保佑,灵符护身。
    民国三十三年(1944)春,董仁涨在南麂组织的大刀会,发展到200多人,形成一支不小的武装队伍。因海岛缺粮,时受困扰,董仁涨便立意“打回老家去”,抢占一块地盘。
    当时国民党在江南的武装,除宜山区特务队、南监盐场税警队外,还有上年6月受专署收编为护航大队的原江可亮(即江小玉,又名萧玉,台州人)股海匪百余人,驻扎于舥艚陡门头、东山周、方城底一带从事整训。
    37,董仁涨发本部人马到北龙岛,会同北龙大刀会七八十人,总计
300余人,于3月8日凌晨,从方城乡北岭村的官岙头登陆,直扑驻舥艚的护航大队。适逢该护航大队于前一日下午奉调开往瑞安,留守的职员及家属,在大刀会的突袭中毫无反抗能力,被杀24人。大刀会在方城、舥艚停留二三小时后即向芦浦挺进,把当地土绅、芦浦乡长杨志章一幢三间楼房拆掉焚烧。
    从3月31日至4月19日的20天内,赤手空拳的大刀会先后和政府军经历了6次战斗,但最后还是被国民党军队击败,约800余会徒被击毙。1944年4月18日,国民党的《浙江日报》社论也承认大刀会“似非以抢劫为生之真正匪伙可比,况参加者多属农民、渔民与矾民,更不宜与匪盗等量齐观”。又说,“‘抗兵抗粮’之发生,正予当事者以深切反省之机会。”“不可专为推诿责任打算,社论最后还说:均诿之谓祸起仓卒,事绝无因,民即是匪,格杀勿论。此固自为得计,无如天下人之耳目何?”
    陈承庚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大刀会,但他在江南垟颇有声望,是国民党与大刀会势力争取支持的对象。而同一门派师兄弟郑步周是“吃素人”,还有下汤阿鼎,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刀会的活动。1944年陈承庚去南麂调停国民党与大刀会的关系,结果惨遭不测,他的死因至今仍是谜。
陈萃涛(1903—1950),7岁拜金乡侯树郎为师学习刚球拳法,武术基础扎实,后拜陈承庚学习攻柔拳术。1933年获平阳县散打赛第一名,1936年获省试第一名、国试(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特训人员选拔赛)第一名。1936年在师叔们的支持下参加杭州国术特训班,拜刘百川(安徽人,得少林高僧杨澄云精传,有“江南第一腿”之称)为师,学习北派武术三年。自此,陈萃涛集南北武术为一体,成为浙江武术界的一代名师。
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后,第二年6月浙江省国术馆在杭州也成立了。当时,武术家蒋幼山先生及其徒曹骏一,因参加了首次全国国术考试合格,便参与省国术馆的筹建工作,蒋幼山出任吴兴国术馆太极门主任。为了发展故乡武术事业,蒋幼山于 1932年5月辞职返里,在温州创办了永嘉幼山拳术传习所,并协助创办了永嘉县国术馆。
陈萃涛在浙江省国术馆拜刘百川为师后,技艺更上层楼,1939年出任永嘉县国术馆教习, 1946年出任平阳县国术馆馆长。在温州期间,擅长以攻柔拳术以及太极拳与人交手,在温州曾击败全国大力士张某,击败众多前来挑战的拳师而声名远播。在拳术上,陈萃涛将自己北派武术融入了攻柔拳术中,例如新架杨花墩、大莲、小莲等套路都出自陈萃涛的改编和创新。
    陈萃涛从杭州回来后,也把北拳授予师叔们。其高徒遍及温州地区,现温州市孙春娒、瑞安金林龙等名师都出自陈萃涛门下。1946年,金林龙拜陈萃涛为师,承袭其平生绝学,1956年 10月参加温州专区武术选拔赛,随后代表温州专区参与浙江省武术选拔表演,与杭州市牛春明两人获得“优等”成绩,并成为浙江省八名优秀武术家之一。
    除了陈承庚与陈萃涛,陈张坤门下其他弟子为攻柔拳术的传播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1. 楼下村郑步周
    郑步周是陈张坤门下比较活跃的弟子,民间称其为“吃素人”,与大刀会有过联系。郑步周与芦浦儒桥头有亲戚关系,常与儒桥头刚柔鹤法(俗称牛角)交流拳法。郑步周在温州地区较有声望,外出时腰携一包,上有“江南步周”四字。门下弟子有温州周公龙等。
2. 下泽村林孟庆
林孟庆,生于1900年,因师傅陈张坤晚年生活贫穷,便在师傅晚年时悉心照顾,尤得攻柔拳术真谛,平时也以中草药给人治病。门下徒弟郑光务把攻柔拳术部分传授到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一高级官员录制郑光务表演的攻柔拳术,使得攻柔拳术在马来西亚得以小范围流传。
林孟庆
 
3. 半垟陈银象
    陈银象(1911—1984),13岁便跟金乡名医郑先生学习喉科,因与陈张坤是隔壁邻居,从小便学习攻柔拳术,18岁便出师传授拳术,1938—1940年在福建传艺,1940—1947年在台湾台北传艺,解放后被金乡老城卫生所聘请为伤骨科兼喉科医师。其儿子陈元杭是其主要传人。
陈银象
 
4. 后半垟许志明
    许志明(1904—1987)文化知识相对渊博,生前曾对攻柔拳术的拳谱、拳理、拳法,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整理和阐发。据其孙子许加良介绍,家中仍保存许志明生前学拳、拆拳时的原始记录。
许志明
 
5. 下汤村阿鼎
    解放洞头的时候不幸逝世,鲜有传人,苏家村苏子棉曾向他学艺。
7. 师姑坪顾颜起和尚
    先跟陈张坤学习攻柔拳术,后云游福建,从福建习得白鹤拳与罗汉拳,传授于金乡黄泥岙几名徒弟。其门下弟子掌握的主要是鹤法。
8. 冯店村冯田开
    冯田开颇有家资,据说跟陈张坤学习攻柔拳术时,每开—坛都奉上50银圆。过去十坛(即3年4个月)为满师,整套攻柔拳术即使资质聪慧也要花两年以上的时间方能掌握,略微鲁钝者恐怕没有三五年时间是难以成就的。陈张坤生前把拳谱以及符咒等书托付给小徒弟冯田开。
冯田开
    ……
    另外,攻柔拳术的另一支传人,为宜山应培环。
    应培环,生于咸丰丁巳年,娶李家垟李忠献长女,得李家垟攻柔拳法李守汉真传,其功夫十分了得,为一代名师,后将拳术传至其子应志雄。
    《应氏宗谱》记载:“应卷开,上达君之子,字培环,生于咸丰丁巳年三月初五日,配李家垟李忠献长女,生于咸丰丁巳年正月十六日巳时,生三子三女。其子应真汉,生于公元
1890年光绪庚寅年二月初九日辰时,字志雄,册名国标,民国十一任东路讨伐军技术团团附,民国十一年任东路第一军第四团第二营长,民国二十一年任浙江保安处国术教官
兼平阳保卫团督察员。”
    通过家谱可以考证应氏武功来自李家垟,其门下传人为温州东门陈寿喜等。陈寿喜传潘颜良、厉秀祥、李英才等人。潘颜良等再传潘挺宇,现在潘挺宇是中栏拳的代表人物。
    《南拳刚柔法》拳谱记载:“……乃不服说之中栏所以传人。”如今温州市区流传的“中栏门”或许与拳谱的这段文字记载有关,笔者把基本功“中坛”的套路演练进行对比,发现动作风格虽有差异,但套路动作基本一致。
    经过以上拳师的代代传承与努力,不断创新、补充,攻柔拳术终于成为浙南武术的一大流派。
 
 


第二章 攻柔拳术的基本内容
 
    一套拳法能发扬并流传,肯定有一位智慧并技艺高超的创始宗师,以超人的实战成绩为背景。但一个能够流传下来的拳种,它必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面必然包含几个基本单元:
    1. 基本功;2. 技法;3. 训练方法;4. 对抗运用。
    这四个单元里的基本功看似基础、简单,却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基本功至少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身法、步法、力量、速度。
    技法单元里至少要涵盖三个方面内容:进攻、防守、抗打。
    训练方法单元里至少要体现简单、大道至简、简中包含复杂变化。
    对抗运用单元必然涵盖: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抗击打能力训练、整体协调训练、套路对抗、盘拳对抗、散手对抗等。
    所以在传统武术中,你是否是嫡系传人,判断的标准除了武功的高
低,还看你是否全面展握该门拳法训练的完整系统。
    “九”,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故每每以“九”数或者以“九”的倍数来取名,如十八罗汉、十八条好汉、梁山一百零八将、十八般武艺、少林七十二艺等。攻柔拳术除了母拳中台,也同样均以“九”的倍数“十八”来表示拳法的内容:十八个套路、十八个盘拳(对练)、技法十八手、擒拿十八法、技击十八杀、技击十八克、入地十八剪、桥上
十八正手等。现把攻柔拳术的基本内容介绍如下。
 
一、攻柔拳术的十八个套路
1. 中台 2. 五步 3. 回马箭 4. 括挑
5. 折身 6. 小四门 7. 中四门 8. 大四门17
9. 六路 10. 双肢 11. 八字 12. 搭斗翻身
13. 单引手 14. 滚球 15. 三足 16. 小莲
17. 大莲 18. 杨花墩
 
二、攻柔拳术的十八盘拳
1. 中台盘 2. 丁打八盘 3. 端争盘 4. 七星退盘
5. 双拳盘 6. 三拳盘 7. 四拳对盘 8. 双架桥上盘
9. 搭斗翻身盘 10. 七星八斗盘 11. 四马回鞭盘 12. 六节鞭盘
13. 十八桥上盘 14. 单引手盘 15. 悟肢退盘 16. 龙虎斗盘
17. 白鹤出洞盘 18. 五虎落山(对虎下山)盘
三、中台技法十八手(即中台套路中具有十八个技击意义的动作)
1. 将军霸门 2. 罗汉开门 3. 千斤坠地 4. 仙人扳挣
5. 单龙吐珠 6. 双龙吐珠 7. 双龙出箭 8. 老鼠拖尾
9. 仙人搭盘 10. 白马献蹄 11. 小儿埋身 12. 白鹤开翼
13. 童子关门 14. 白鹤出洞 15. 金鸡啄喉(拉弓、射箭)
16. 大鹏落翼(展翅、落翼为一手) 17. 仙人捧盆(狮子开口)
18. 罗汉关门
四、攻柔拳术的擒拿十八法
1. 锁法,即用压、捏手法制住对方不能反攻。如攻柔拳术中的“锁喉”等技法。
2. 挑法,用手成斗状挑之。如攻柔拳术中的“披身挑斗”等技法。
3. 钩法,用指钩住某穴或嘴,使其失去抵抗能力,如攻柔拳术中的“荧灯挂壁”、“太公放钩”等技法。
4. 压法,也叫盖法,多用掌、拳、前臂或躯干压住对方,使之失去反抗能力。如攻柔拳术中的“铁锅盖”等技法。
5. 拧法,即扭转。如攻柔拳术中的“鲤鱼返尾”、“仙人摘桃”等技法。
6. 裹法,即内拦法,多用于由外向内闪击时,抓住敌手,借他力内裹。如攻柔拳术中的“银猴捧竹”等技法。
7. 绕法,也称走边法,用擒拿受到对方阻击时,而向侧面绕取,对敌方要害狠击或闪身绕道而避之。如攻柔拳术中的“中门过肢”、“铁门用闩”等技法。
8. 点法,即点中要害部位之手法,使之失去反抗能力。如攻柔拳术中的“金鸡啄喉”等技法。
9. 拿法,即拿要害关节。如对方来拳或掌,拿其肘关节或指关节等部位。如攻柔拳术中的“金凤摆尾”等技法。
10. 缠法,即绞拦法,用于穿肘、扣打或勒腰缠颈等。如攻柔拳术中的“单龙缠身”、“单龙缠颈”等技法。
11. 抓法,用手抓住某部位,将其制服。如攻柔拳术中的“上山割葱”、“单肢前珠”等技法。
12. 绊法,腿法中的一种,在两人搏斗时,足插对方腿后跟部或缠住脚跟部,使之不能移动,再用力抓其上半身向相反方向或推或压或甩。如攻柔拳术中的“老树盘根”、“刮扫”等技法。
13. 抱法,以两手臂从后或前或侧搂住对方,使其陷于被动。如攻柔拳术中的“后桶箍”等技法。
14. 掐法,用手法掐捏对方要害部位。如攻柔拳术中的“猛蛇纳喉”、“兔儿望月”等技法。
15. 挖法,用指剥挖某部位。如攻柔拳术中的“小鬼剥猪头”等技法。
16. 掀法,用手穿过裆部或臀部,将之掀翻。如攻柔拳术中的“金锁匙”、“老虎背猪”等技法。
17. 甩法,即与人交战,当抓住对方后,利用良机和顺势甩脱牵拉对方,使之失去平衡而倒地。如攻柔拳术中的“顺手牵羊”等技法。
18. 按法,用手按住某部位。如攻柔拳术中的“水牛喝水”等技法。
五、攻柔拳术的技击十八杀
    十八杀就是针对人体要害穴位的攻击法,它能致敌伤残,在生死搏斗当中,作为“杀手”使用,所以称作“杀”。
1. 百位穴杀,百位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穴杀,神庭穴位于头前部发际五分处。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 太阳穴杀,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的一寸凹处。被击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 印堂穴杀,印堂穴位于两眉之间。被击中后头肿、头昏眼花倒地。
5. 人中穴杀,人中穴位于人中沟偏上。被击后头晕眼花。
6. 哑门穴杀,哑门穴位于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被击中后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7. 风池穴杀,风池穴位于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肌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8. 膻中穴杀,膻中穴位于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9. 乳根穴杀,乳根穴位于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左侧内为心脏)。被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0. 期门穴杀,期门穴位于乳下两肋,相当第7、8肋间。被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1. 章门穴杀,章门穴位于腋中线第11肋端下际(右侧为肝脏、左侧当脾下方)。被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2. 气海穴杀,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肘下一寸半。被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13. 巨阙穴杀,巨阙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被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14. 关元穴杀,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被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脉、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15. 命门穴杀,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被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16. 厥阴俞穴杀,厥阴俞穴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半处。被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17. 肾俞穴杀,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一寸半处。被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18. 尾闾穴杀,尾闾穴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被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六、攻柔拳术技击十八克
    十八克就是针对人体肢体关节、薄弱环节的攻击法。
1. 膝关节克 2. 踝关节克 3. 肩关节克 4. 肘关节克
5. 腕关节克 6. 脚背克 7. 太阳穴克 8. 鼻梁骨克
9. 下颏骨克 10. 颈椎克 11. 锁骨克 12. 肋骨克
13. 胫骨克 14. 后脑克 15. 手背克 16. 印堂克
17. 腮部克 18. 天庭克
七、攻柔拳术技击十八止力
    十八止力就是在技击上运用杠杆、重心变化等原理,以小力对大力以及稳定自己重心的一种转守为攻的技法。
1. 颏部止力 2. 喉部止力 3. 膻中止力 4. 丹田止力
5. 臀部止力 6. 腰部止力 7. 腋下止力 8. 肩部止力
9. 命门止力 10. 前额发止力 11. 后脑发际止力
12. 肘关节止力 13. 两腮止力 14. 出鞘止力
15. 放钓止力 16. 冲鼻止力 17. 吐珠止力
18. 劲部止力
八、攻柔拳术技击入地十八剪
    入地十八剪就是在地上的双腿技法。此法流传较少,本书稍作介绍。
 
1. 入地分差剪:两脚跟分差,击敌两脚跟。
2. 入地环腰剪:两手抓敌两手腕下拉,两力脚内侧夹敌两腰,脚尖内扣,用头击敌面部或胸部。
3. 入地阴阳分差剪:侧身两脚跟分差,击敌两脚跟。
4. 入地鸳鸯剪:左脚钩敌右膝腘窝,右脚蹬敌裆部。
5. 入地金交剪:左侧卧,先左脚曲膝钩敌右脚跟,右腿直腿向敌左腹沟穿插,脚尖紧钩敌左大腿外侧,同时左腿蹬踢敌左脚跟,身体右转。
6. 入地小绞剪:左侧身,右手抓敌右手腕下拉,左脚跟稍屈钩敌右脚跟,右脚伸入敌左腰肋侧及臂部,两腿发力。
7. 入地大绞剪:左侧身,右手抓敌右手腕下拉,左脚跟稍屈,脚尖紧钩敌左小腿,右脚伸入敌左腰肋侧及臂部,两腿发力,身体向右转。
8. 入地阴钩剪:在敌背面,左脚钩敌左脚跟,右脚踢蹬敌右膝关节。
9. 入地阳钩剪:在敌正面,左脚钩敌右脚跟,右脚踢蹬敌左膝关节。
10. 入地捞月剪:在敌背面,左脚钩敌左脚跟,右脚踢蹬敌臀部。
11. 入地双蹬剪:两手拉住敌双腕下拉,两脚蹬敌两膝盖。
12. 入地穿裆剪:两手拉住敌双腕,两脚从敌裆下穿过,两脚前、后击打敌臀部。
13. 入地兔蹬剪:两手拉住敌双腕,两脚蹬踢两胯部;俗称兔儿蹬腿。
14. 入地(海底)朝天剪:背面抓敌两脚跟,左脚钩踢敌裆部,右脚踢敌臀部。
15. 入地肚蹬剪:侧身左脚跟钩敌右脚跟,右脚蹬踢敌小腹部。
16. 入地猴蹬剪:侧身左脚跟钩敌右脚跟,右脚蹬踢敌右膝盖。
17. 入地马蹄剪:侧身左脚跟钩敌右脚跟,右脚蹬踢敌右肋骨。
18. 入地阴阳剪:左脚蹬敌右膝踝,右脚蹬敌左膝盖。
    注:此十八剪据说是本门先师与福建少林狗拳师傅交流、换拳而创编。也有一些先师将上面的一些剪法与“白蛇脱壳”、“老树盘根”、“燕儿吃水”、“兔儿蹬腿”等招术合称“入地十八法”。
九、桥上十八正手
    在攻柔拳术中的桥上十八正手的招术,不同的拳师有不同的讲法,本书介绍一种供读者参考。
1. 达摩见礼 2. 铁门用闩 3. 鲤鱼返尾 4. 猫儿巡梁
5. 雪花盖顶 6. 单龙缠颈 7. 老虎背猪 8. 虎竹扦莲
9. 上门过肢 10. 金锁匙 11. 伢郎挡称 12. 直弧送靴
13. 金刀出鞘 14. 老树盘根 15. 上山割葱 16. 将军出箭
17. 竹筒漏水 18. 金刀劈竹
 
 
第三章 攻柔拳术的特点
 
    攻柔拳术,原有套路13个,后经陈承庚、陈萃涛等先师的改进,现共有中台、五步、括挑、大莲、小莲、搭斗翻身、杨花墩等18个套路,它与其他南拳一样,多以上肢动作为主,擅于短打近攻。十八个套路分硬拳、花拳两部分:中台、滚球、括挑等属硬拳部分,其动作突出体现一个“硬”字,主练功力;大连、小莲、杨花墩等属花拳部分,其动作以技击运用训练为主。
    攻柔拳术其形以方为主,圆为辅,方圆结合。主张先练刚劲,功力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化练柔术,故又称“南拳刚柔法”。先刚后柔,因为拳无刚劲拳不立。强调运气鼓劲,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全身体刚劲粗,使整个拳势呈现出刚劲十足的形象。攻柔拳术最讲究“刚、柔”二字,发劲时拳似流星,“刚”如高山巨石,收气时“柔”若溪间流水,此法刚中带柔,以柔带刚,环环相扣,刚柔并济。攻柔拳术一刚一柔,一舒一发,一吹一放。一舒一发时功法进低退高,直来横转,刚强柔软,吞吐沉浮,气沉丹田,吐纳自如。
    攻柔拳术也与其他南拳一样,讲究扎马与桥手。扎马就是“桩步”;有大马、小马和半马之分。不论什么形式的马步,都要求落地生根,强调“稳如铁塔坐如山”。金乡原传攻柔拳术的马步略小,据传与师娘传授有关。扎马练好了,腿力沉重,步势方能稳扎,运动才有章法,所谓“手是铜锤,脚是马”。桥,就是臂的运使,称为“桥手”。比如,臂下垂做内旋的动作,唤作“滚桥”;肘下沉,唤作“沉桥”。对桥手,则要求肘臂刚硬,内蓄劲力。“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南拳十分重视扎马的稳扎和肘臂桥手的坚硬。
    金乡原传攻柔拳术在手法上讲究多样的变化,要求出手时先出直臂(直臂可以产生更大的威力),马上松开手指(二指半)回转稍屈臂,放松肌肉的紧张,使之留有一定的回旋变化的余地,以便手法变化时,腕、肩、肘能相互呼应、协调。身法上讲究浮、沉、吞、吐。步法上要求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技击上要求身法灵敏、声东击
西,强调“力强入中攻,力弱踩边门”,尤其讲究边门的运用。出神入化的边门技击运用是攻柔拳术区别于其他南派拳术的最大特点。攻柔拳术要求在运动时,拳势激烈,精、气、神与手、眼、步的互相配合,整套拳打下来,必须手法与桥法(臂)并用,松紧结合,劲力节节贯穿,头顶项稳,吊裆敛臀,发声助威,一拳一脚均着眼于实战,不练与搏击无关的花
架子。
攻柔拳术对于发劲,强调收腹蓄劲,先柔后刚,先松后紧,开步出拳发劲,拳随步发。“马到、身到、拳到”。发劲时四门(指前、后、左、右)大开,要有推墙倒壁之势,快速凶猛。收拳时,要求紧、慢、头顶项稳、吊裆敛臀、咬牙抵舌、喉筋突起、六门紧闭(指前、后、左、右、上、下),周身坚硬如铁、稳如泰山。总之要达到开合分明,徐疾有序,正如《南拳刚柔法》拳谱中所云:“上起天庭,下起阴呈,日月起中筋,中筋安定,前天八卦,后天八卦,咬牙抵舌,吞颈喉力,沉空吸力。”
    攻柔拳术的主要手法有:冲、劈、砍、推、撞、抄、挂、砸、刁、牵、抓、拉、插、搂、拍、缠、压、钩、扣、剪等。要求每种手法能相互变化运用。
    攻柔拳术的主要步法(下盘)有:三七马(或四六马)、弓箭马、四平马、盖步、跳跃步、摆步、追步、单跌步、双跌步等。要求步法:落地生根、步与步之间灵活变化运用,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其中三七马的运用为攻柔拳术的主要步法。
攻柔拳术在身法(中盘)上要求:圆裆吊裆、敛臀、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以及折、转、扭、拧、吞、吐、浮、沉、松紧、开合的互相配合。
攻柔拳术的腿法,一般多走下盘,讲究好腿不过膝,一般采用踩、扫、震等低矮实用腿法。
    攻柔拳术的劲力要求有两种,一种是起于足根,发于腰,达于手(足);另一种是发于腿,主于腰,达于手。
攻柔拳术在技术上要求:紧打慢、心到、意到、力到、步到、身到、手到、声东击西、指上打下。强调“力强入中功、力弱踩边门”,尤其灵活运用走边门,着重突出“打”、“摔”、“拿”的近身短打技击方法。
    攻柔拳术还须讲究意念上的运用,精、气、神、身法、步法要配合,强调力从气生。锻炼时有人打人、无人打意(意念),目中无人如有人。灵活运用内气,内气充沛,则气助力发,劲力极大。反之不懂内气的运用就无法达到攻柔拳术的最高境界。
 
第一节 攻柔拳术核心口诀
    在平阳万全、苍南龙港黄家逢一带流传的《刚柔拳法》有——
“启起大劲,眼上化身;启起喉力,喉力生劲;启起身,吊起阴;排肩马势,十指(趾)生劲;拳对阴,马对身,十字平衡,大根坐身。”
而金乡原传攻柔拳术中台(母拳)劲筋论述有——
   “天地中三盘,海底力起分四肢,上起天庭,下起阴呈,咬牙垫舌吞颈喉力,左右归日月,日月起中筋,中筋安定,前天八卦,后天八卦,沉空吸力,阴阳相合,四肢力起成中坛,前起后落,后抽前进,前马出拳,后马补拳,中坛千变万化事(视)同一体矣。”
结合拳谱以及对南拳其他流派的研究,日月起中筋强调的是脊椎骨的重要性;前天八卦、后天八卦强调的是三盘要紧;沉空吸力强调的是落地生根,此为周身起力之根本。练得久了,能悟出道理,即能提裆束气,前起后落,互相敛束叫应。此时,无外家内家之区别。
 
 
(以上内容摘自《攻柔拳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3月版。)
点击下载

金乡论坛 葡萄酒加盟